央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更注重融资环境松紧适度

2024-05-11 09:23  |  来源:中国网  |  编辑:笑笑  |  阅读量:19364  |  

关于货币政策、信贷投放、长期国债收益率、“钱去哪,钱在哪”等热点话题,中国人民银行释放最新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5月10日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关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报告提出,要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更加注重引导信贷均衡投放。从一季度金融数据看,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信贷节奏更加平稳,为后三个季度贷款投放留有后劲。上海证券报记者日前从多家商业银行处获悉,4月贷款增速相对平稳、“小月不小”,金融支持力度保持稳固。

目前,我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对此,报告分析,首先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其次是当信贷存量规模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最后是直接融资有良性替代效应。

报告明确,下一步,要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宏观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好融资环境的松紧适度。

此外,针对物价、利率、房地产等其他关键问题,报告明确,下一步,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

2024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报告专栏文章《如何看待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提出,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安全资产缺乏等因素的扰动。

“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在反映市场预期和宏观经济方面总体是有效的。”报告称,近年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强,为债券市场平稳运行持续营造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比较大,计划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也不小,发行节奏还会加快。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长期国债收益率与未来经济向好的态势将更加匹配。

4月下旬以来,长期国债收益率有所回升。分析人士认为,4月以来,国内各项经济指标继续改善,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对通胀筑底回升的预期也更为一致。从近期收益率走势看,在中国人民银行多次针对长期国债收益率进行发声后,市场投资策略也有所调整,投资者更加关注长期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投资行为趋于稳健理性。

贷款主要投向重资产领域

目前我国贷款余额近250万亿元、存款余额近300万亿元,社会各界都很关注“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通过专栏文章《从存贷款结构分布看资金流向》,报告分析银行存贷款流向,用数据解答了“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以及市场关于“为什么金融和经济数据走势会不一致”的疑问。

从“钱去哪”角度看,报告显示,过去我国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在行业和期限结构上,以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领域为主,中长期贷款居多。但由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得到的融资更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通胀仍保持低位。

从“钱在哪”角度看,存款主要在居民部门。报告称,只要银行还在资产扩张,钱一经创造就不会减少,只是在企业、居民、政府等部门间循环转移。分部门看,由于居民消费还在恢复,目前主要淤积在居民手中。同时,由于疫情冲击、风险偏好下降,企业和居民在资产配置上也更倾向于收益更稳定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导致经济循环中的“活钱”变少、循环不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和企业微观感受上都缺钱,而金融体系货币总量还在增加的矛盾。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 2023年TCL实业营收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13%    下一篇:返回列表
  • 图文
  • 最新